B体育下载app:农业部关于印发《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24-02-24 00:24:59 来源:bsport体育app下载 作者:b体育官方下载入口

  粮猪安天下。生猪生产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猪肉是城乡居民的重要食品。我国既是养猪大国,也是猪肉消费大国,生猪饲养量和猪肉消费量均占世界总量的一半左右。发展生猪生产,对保障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猪生产稳定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持续推进,生产方式加快转变,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有效保障了城乡居肉消费需求。当前,我国生猪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受新常态下内外部环境变化影响,新旧矛盾交织叠加,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挑战。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保障猪肉产品有效供给,制定本规划。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生猪生产发展,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政策的带动和市场的拉动下,生猪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成为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十二五”期间,我国生猪生产总体保持稳定增长,生猪存栏量、出栏量和猪肉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有力保障了城乡居肉消费需求。猪肉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64%左右,始终是肉类供给的主体。

  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不断提高。在规模养殖场建设等政策的带动下,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自动饲喂、环境控制等现代化设施设备广泛应用,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步伐加快。2014年,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比重为41.8%,比“十一五”末提高了7.3个百分点,已成为猪肉市场平稳供给的重要支撑。

  种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巩固。生猪遗传改良计划持续推进,引进品种本土化进程加快,分子育种技术应用取得明显进展,育种能力不断提升。目前,96家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育种群存栏达15万头;成立了国家种猪遗传评估中心,建立了武汉、广州等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确立国家级猪遗传资源保种场(区)54个,育成了10个新品种和配套系。人工授精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主产区人工授精率达85%以上。

  伴随着现代化设施装备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普及推广,生猪养殖效率持续提高,为构建生产高效、资源节约的现代生猪生产体系奠定了基础。

  一是生产区域化、产业化进程加快。猪粮结构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特征,传统的粮食主产区大多是生猪优势区。生猪生产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中原、东北和两广等地区。目前排名前十位的省份生猪出栏占全国总量的64%;500个生猪调出大县出栏量占全国总量的70%以上。产业化进程加快,大量社会资本投向生猪产业,涌现出一大批产业化企业集团,以生猪养殖为主导产业的上市公司已达12家。前10大养猪企业生猪出栏占全国的3%。

  二是生猪定点屠宰逐步规范。生猪屠宰布局和结构优化调整步伐加快,技术水平升级加速。全国规模以上屠宰企业2937家,比“十一五”末增长17.9%。生猪定点屠宰资格审核清理工作持续推进,屠宰企业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势头良好。部分品牌屠宰加工企业跨省配置生产资源,实现了连锁经营、冷链配送、直供直销,优质猪肉产品跨区域流通格局初步形成。目前,规模以上屠宰企业屠宰量占全国的68%,前50名屠宰企业屠宰量占全国的18%。

  生猪规模养殖场户养殖档案管理不断规范,并逐步实现从纸质档案向数字档案的转变,为构建猪肉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奠定了基础。全国种猪遗传评估信息平台的不断完善,初步实现了种猪良种登记、生产性能等数据信息的电子化管理和网络化评估。猪饲料原料营养成分基础数据不断充实,精准配方水平持续提高。物联网、互联网等信息技术逐步推广应用,养殖、销售、服务等线上线下结合,提升了生产效率和管理效能。重庆、湖北、湖南和浙江等省市构建了生猪及产品电子交易平台。

  持续开展饲料专项整治,实施抗生素残留和瘦肉精监测,推行屠宰检疫和肉品品质检验制度,规模养殖场和屠宰企业生产管理更加规范,猪肉质量安全水平持续提高。2015年,畜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99.4%,畜产品中“瘦肉精”监测合格率99.9%。生猪疫病防控措施不断加强,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生猪疫病得到有效控制,疫病流行强度逐年下降,发病频次大幅降低,发病范围显著缩小。

  “十三五”时期,世情国情农情深刻变化,生猪生产既面临国内资源环境的制约,又承受国际市场竞争的压力,在产量高起点上实现突破难度加大,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生猪养殖粪便特别是污水产生量大,处理成本高,污染治理难度大。随着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农牧结合不紧密和区域布局不合理等问题逐步显现,生猪养殖与环境保护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南方水网地区等环境敏感区环境保护压力加大,生猪生产绿色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据测算,目前生猪粪便产生量超过6亿吨,约占畜牧业粪便总量的1/3,综合利用率不足一半。近年来,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不断加大,《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相继实施,生猪养殖环境保护制度更加严格。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土地资源短缺将成为生猪规模养殖发展的重大制约。“十三五”期间,生猪规模养殖比重将进一步提高,养殖用地需求不断增加。受供给总量限制,土地供需矛盾突出,生猪养殖空间十分有限。此外,我国蛋白饲料原料对外依存度高,进口量不断增加,大豆70%以上需要进口。据海关统计,2015年,我国大豆进口量增加到8169万吨,占世界贸易总量的60%以上。

  我国生猪综合竞争力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养殖成本比美国高40%左右,每千克增重比欧盟多消耗饲料0.5千克左右,母猪年提供商品猪比国外先进水平少8~10头。与欧美的发达国家相比,小规模分散养殖比重大,养殖场户自产自销仍是主体,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中间环节多,流通成本高。随着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我国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猪肉进口持续增加,给国内生猪生产发展带来一定压力。2015年,我国共进口猪肉77.8万吨,是2010年的3.9倍。

  我国生猪疫病流行状况总体十分复杂,病种多,病原复杂,流行范围广,防控形势仍然严峻。口蹄疫、猪瘟等重大疫病仍有零星发生,生猪流行性腹泻等常见病在个别地区时有发生,非洲猪瘟等外来动物疫病传入风险依然存在。

  生猪价格呈现周期性波动规律。近年来,受内外部环境变化影响,生猪价格波动较大。2004年以来,我国生猪价格经历了3次明显波动。最近一轮波动周期,价格下行阶段累计下跌44%,价格上行阶段,截至2016年3月已上涨70%。

  虽然我国生猪产业发展挑战不少,但也面临重要机遇。市场消费有潜力。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数量增长和收入水平提升,我国猪肉消费需求仍将保持稳定增长。从世界水平看,我国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在亚洲国家和地区中处于中高水平,与香港67.1千克相比,仍有一定的增长潜力。从城镇化趋势看,到2020年,全国将有1亿左右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当前我国农村居民家庭每年人均猪肉消费量不足城镇居民家庭的70%,按现有城镇人口消费水平测算,预计可增加猪肉消费约70万吨。从人口数量看,据国家卫计委预测,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到2020年我国总人口将达到14.3亿,按新增人口6000万和现有消费水平(人均消费41.5千克)测算,新增人口将增加猪肉消费约250万吨。尽管我国老龄人口比重逐步增加,老龄人口日均膳食热量摄入下降对猪肉消费产生一定影响,但总的看,人口增长及新增城镇居民消费将拉动我国猪肉消费保持一定幅度增长,预计2020年全国猪肉消费量比“十二五”末增加250万吨。产业提升有空间。当前我国生猪产业在生产水平、生产效率、科技支撑和组织化程度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差距大,产业素质提升有较大空间。如能繁母猪存栏数量保持不变,其年提供商品猪数量每增加一头,全国就可增加猪肉产量382万吨;育肥猪料肉比降低0.1,全国可节约600万吨饲料。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资本、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将进入生猪产业,生猪生产发展的活力将进一步增强。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素质、增效益、稳供给、保安全、促生态”为目标,以调结构、转方式为抓手,优化区域布局,统筹种养加协调发展,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现代生猪种业,促进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强屠宰管理和疫病防控,建立健全猪肉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推动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全面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转变方式,提质增效。大力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建设现代生猪种业,提高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实现数量增长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推行标准化屠宰和质量安全风险分级管理,实现养殖到屠宰全程可追溯。

  优化布局,绿色发展。根据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调整优化生猪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发展绿色清洁养殖,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推进生猪养殖屠宰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化道路。

  龙头带动,产业融合。加快构建生猪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引导屠宰企业兼并重组,推进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降低生猪产品流通成本,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消费引领,政策支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应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以消费升级带动产业升级。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生猪产业扶持政策和价格形成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生产目标:生产保持稳定略增,猪肉保持基本自给;规模比重稳步提高,规模场户成为生猪养殖主体;规模企业屠宰量占比不断提升。

  效率目标:生猪出栏率、母猪生产效率、劳动生产率(人均饲养育肥猪数)持续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综合考虑环境承载能力、资源禀赋、消费偏好和屠宰加工等因素,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分类推进重点发展区、约束发展区、潜力增长区和适度发展区生猪生产协调发展。

  包括河北、山东、河南、重庆、广西、四川、海南7省(市)。2014年,猪肉产量2166.6万吨,占全国的38.2%。作为我国传统生猪主产区,该区域养殖总量大、调出量大,在满足本区域需求的同时,还要供应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等沿海省份。预计年均增长1%左右,成为稳定我国猪肉供给的核心区域。主要任务是,依托现有发展基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信息化水平,加强粪便综合利用,完善良种繁育体系,扩大屠宰加工能力,加强冷链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推进生猪“就近屠宰、冷链配送”经营方式,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开发利用地方品种资源,打造地方特色生猪养殖。

  包括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和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等南方水网地区。2014年该区域猪肉产量2188.1万吨,占全国的38.6%。该区域受资源环境条件限制,生猪生产发展空间受限,未来区域养殖总量保持稳定。

  1.京津沪地区。包括北京、天津和上海3市。2014年,猪肉产量72.7万吨,占全国的1.3%。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率较高,生猪养殖总量小,但规模化程度、生产水平等均处于全国前列。主要任务是,稳定现有生产规模,优化生猪养殖布局,加强生猪育种能力建设,推行沼气工程、种养一体化等生猪粪便综合利用模式,提高集约化养猪水平和猪肉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信息化建设,构建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发展现代生猪产业。

  2.南方水网地区。包括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和广东8省。2014年,猪肉产量2115.4万吨,占全国的37.3%。该区域河网密布,人口密集,生猪产销量大,水环境治理任务重。主要任务是,落实《农业部关于促进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布局调整优化的指导意见》,调整优化区域布。


B体育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