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B体育下载app:荆门市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2011-2

发布时间:Thursday 9th of May 2024 10:09:40 PM 来源:bsport体育app下载 作者:b体育官方下载入口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为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程,从2009年11月开始,农业部启动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重点在基础条件好、代表性强的地区优先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0年认定了第一批51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决议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特别强调把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2011年9月农业部发出通知,在全国开展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申报工作。

  总在视察湖北时指出:“湖北农业资源丰富,要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农业农村发展,推进农业强省建设”,为湖北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湖北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加快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战略部署,提出了将湖北省打造成“五区两基地一中心”(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高科技聚集区、现代农业经济文化旅游示范区、农村改革先行区、新农村建设先行区;全国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大宗农副产品供给基地和“买全国、卖全国,买全球、卖全球”的国际化农产品物流贸易中心)的战略定位,明确了“一大三高”(农业规模大、农业产业体系融合度高、农业现代化程度高、农业经济效益高)的奋斗目标。

  荆门市是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两次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称号;是全国优质棉基地、全省最大的双低油菜基地。水稻、油菜、棉花、蔬菜、生猪、家禽、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均在《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确定的优势区范围内,或在新一轮“菜篮子”工程规划和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确定的范围内。荆门市粮棉油猪鱼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和农业产业化水平在全省位居前列。2010年,粮食单产1011斤/亩,居全省第1位,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增加值/农业从业人口)达到14368元/人,土地产出率(耕地园地亩均产值)达到2908元/亩,分别高出全省平均水平7850元、5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951元,位居全省第二(仅在武汉市之后)。荆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自2004年以来,连续八个1号文件聚焦“三农”发展问题。“十一五”以来,坚持把农业作为全市的优势产业和重点产业来抓,提出并大力实施现代农业强市发展战略,并与省农业厅签署了共建现代农业强市合作备忘录。

  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荆门现代农业建设,省委李鸿忠同志于今年5、9月两次到荆门考察农业工作,并就荆门市打造“中国农谷”、发展现代农业做出了重要批示。湖北省实施农业强省战略,着力将荆门市打造为“中国农谷”,并拟将荆门市推荐为全省首个整市推进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上报农业部。为了理清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思路,明确发展目标,本着规划先行的原则,特编制此规划。

  建设荆门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战略需要。示范区建设将大幅提升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水平,加快农业技术集成推广应用,促进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发展,提高荆门市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和生猪、蔬菜、水产等重要副食品的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产品加工的规模和档次,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菜篮子产品供给发挥重要作用。

  建设荆门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民收入稳步提高的重大举措。示范区建设将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和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将有效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做大农民增收“分子”,同时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和观光休闲农业拉动农民非农就业,促进规模化经营和土地流转,做小农民增收“分母”,从而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建设荆门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全市实施“新型工业强市、现代农业强市、文化旅游强市、生态宜居城市”战略的重要抓手。示范区建设将为荆门市农业注入更多现代要素,大幅提升农业发展水平,为以农产品加工业为支柱的工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将充分挖掘农耕文化内涵,拓展农业休闲观光功能,丰富生态旅游内容;将推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循环经济发展,促进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荆门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将有力促进荆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使荆门市成为“湖北省在中部崛起中的战略支点”的重要支撑。

  规划区域:包括荆门市现辖的京山县、沙洋县、钟祥市、东宝区、掇刀区、屈家岭管理区6个县市、区。

  荆门市位于湖北省中部,地处荆山余脉和大洪山南麓向江汉平原过渡带,跨东经111°51—113°29、北纬30°28—31°36之间。北邻南漳、宜城、随州,西靠远安、当阳,南连荆州、潜江、天门,东接应城、安陆。南北长131公里,东西宽155公里。汉江自北向南贯穿全境,将全市分为东西两半。全市国土面积12404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67%,其中:山地3313.1平方公里,丘陵7473.4平方公里,平原湖区1613.8平方公里。

  荆门市属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6.9℃左右,最热的6-7月平均气温25.5℃,最冷的12-2月平均气温5.4℃,年均降雨1000mm左右,年蒸发量800~1200mm,日照时数1337~1786小时,雨水和光热资源适于各类作物的生长。

  荆门市河流纵横,湖泊众多,水资源丰富。境内有4大水系:东为府环河水系,南为长湖水系,西为漳河水系,中为汉江水系。除汉江和长湖外,较大的河流有23条,中小湖泊58个。境内地表水、地下水资源总量为40.1亿立方米。

  2010年底,荆门市总人口(户籍人口)299.86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88.46万人。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730.07亿元,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45.10亿元、353.13亿元、231.8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9.9∶48.4∶31.7。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十一五”期间以年均50%的速度增长,分别比地区生产总值与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高35个和25个百分点,2010年达到386.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1.2%,已成为仅次于石化产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79.9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3.25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72元。

  201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253.14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86.79%;其中,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总产值分别为122.77亿元、77.52亿元、43.63亿元。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养殖业比重达到47.9%,比“十五”期末提高8个百分点。2010年底,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106.74万人,其中,农业从业人员35.66万人。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951元,居全省第二,仅次于省会武汉市。

  荆门市是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两次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称号;是全省最大的双低油菜基地、全国优质棉基地。2010年荆门市粮食、棉花、油料、蔬菜、水果总产量分别达259万吨、4.33万吨、36万吨、164.5万吨、37.72万吨。生猪出栏365.78万头,肉牛出栏12.24万头,羊出栏43.06万头,肉类总产量35.85万吨,家禽出笼4290.22万只,禽蛋总产量12.54万吨;水产品总产量38.33万吨。

  荆门市水利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有堤防、水库、泵站、涵闸、河坝等12万多处水利工程,其中各类水库553座(大型6座、中型27座、小型520座),形成了引、蓄、灌、排相配套的水利工程体系。全市有效灌溉面积28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3.5%,旱涝保收面积225.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8.8%,机电排灌面积164.5万亩。农区生产路网配套基本完善。

  荆门市农业机械作业水平全省领先,2007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机化示范区”。2010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340万千瓦,比“十五”期末增长87%,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6302台,插秧机4505台,联合收割机9044台,比“十五”期末分别增加9768台、4466台、5562台。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稳步提高,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从2005年末的51%提高到67%,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2010年底,全市拥有农机从业人员24.2万人,农机大户308户,农机专业合作社219个。荆门农用航空服务站9架农用飞机投入营运,服务14个省市。

  2010年底,全市清洁能源入户累计达到14.45万户,其中: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13.24万余口,大型沼气工程6处,年处理人畜粪便60多万吨,年产清洁能源—沼气3000多万立方米。建设了“猪—沼—鱼”、“猪—沼—果”、“猪—沼—菜”等一批循环农业模式,带动了生猪和稻、果、菜等产业的发展,有效改善了农村居民生活环境。

  荆门市气候条件好,水土资源丰富,全市共有耕地383.54万亩,人均耕地面积2.05亩,居全省第1位,比全省平均水平多0.6亩;全市现有水域总面积近290万亩,其中可养殖面积120万亩,人均0.57亩,高出全省0.27亩。荆门市山、水、田兼具,水质优良,水资源丰富,农、林、牧、渔全面发展条件优越。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提出了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连续八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聚焦“三农”,强农惠农力度逐年加大。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将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作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这为荆门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指明了方向。湖北省响应中央号召,做出了加快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战略部署,并提出将荆门市打造为“中国农谷”,引领湖北全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全省“三农”工作发挥引领、示范和表率作用。荆门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农业作为全市的优势产业来抓,提出并大力实施现代农业强市发展战略。湖北省农业厅与荆门市签署了共建现代农业强市合作备忘录。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农业,为荆门市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荆门地处湖北省中部,素有荆楚门户之称,拥有得天独厚的交通环境。焦枝铁路纵贯南北,武荆铁路横贯东西。汉江贯穿全境,引江济汉工程连接汉江和长江,构成一条水运捷径。宜(昌)黄(石)、汉(口)十(堰)高速与襄(樊)荆(州)、武(汉)荆(门)、随(州)岳(阳)高速公路交织成网。荆门市东距武汉天河机场180公里,北距襄樊机场90公里,西距宜昌三峡机场90公里。铁路大动脉、水上黄金道、公路大骨架、空中快速通道相互交汇,四通八达,交通优势明显。

  主要农产品量大质优,农业发展水平居湖北省前列。荆门市是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2010年粮食商品率达到68%。荆门也是湖北省最大的双低油菜基地,全国优质棉基地。粮食总产量居全省第4位(单产居全省第一位),棉花总产量居全省第4位,油料总产量居全省第3位(人均产量居全省第1位),水产品总产量居全省第4位,肉类总产量居全省第6位,禽蛋总产量居全省第4位。荆门市农产品品质优良,已建成京山桥米、钟祥双低油菜等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2010年,全市共有350个农产品取得并有效使用“三品一标”认证标志,其中,绿色食品59个,有机食品19个,无公害农产品271个,地理标志产品1个。

  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发展,集聚特色突出。2010年,荆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386亿元,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2005年的0.4:1提升到1.5:1。全市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72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0家。“中国名牌产品”2个、“中国驰名商标”2。


B体育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