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体育下载app:秦英林的80条商业思考:有些事死了也要去做有些事死

发布时间:2024-04-03 06:21:54 来源:bsport体育app下载 作者:b体育官方下载入口

  本文梳理了秦英林在创业30年的过程中的80条商业思考,这80条商业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直接地理解,为什么秦英林可以领导牧原从22头猪起步,穿越周期,成为全球最大的生猪养殖企业。

  1979年2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靠辛勤劳动过上富裕生活”的文章,讲述了新中国第一个“万元户”养25头猪而致富的故事。

  一位正在读高中的农村少年读了这篇文章,受到启发,也想养猪来改善穷苦家境。在他的鼓动下,父亲用辛苦赚来的800元建了养猪场,买来20头小猪仔。农村少年自学养猪知识,当起了小“猪倌儿”。不曾想,一场瘟疫让这些猪仔毁于一空,损失近2000元。

  1993年,正在国营肉联厂工作的农村小伙儿决定追随年少时的志向,毅然辞去“铁饭碗”工作,回老家河南农村,借钱养了22头生猪。

  消息很快在全村传开了。全村的人都不看好这个年轻人的决定,“他是不是在发疯,放着好好的‘铁饭碗’不干,非得回来养猪”。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年轻人是打算用现代科学管理的方式,实现规模化养猪,而非延续传统农村的散户养猪模式。

  30年后,年轻人把这22头生猪做成了全球出栏量最大的生猪养殖企业,2022年出栏的生猪数量6120.1万头,超过德国一个国家的数量,相当于半个美国的数量。

  这就是中国生猪养殖行业的龙头——牧原股份公司创始人秦英林的创业简史。他专注养猪30年,如今已成为中国“猪王”。

  牧原股份自2020年起就成为国内“生猪第一股”,市值曾一度接近5000亿元。截至2023年最近一个交易日,牧原的市值回落为2345亿元,依然是“千亿猪王”。秦英林也连续多年成为河南首富。

  牧原股份自2014年上市以来已连续9年盈利。2023年4月发布的财报显示,2022年牧原营业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达到1248.26亿元,同比增长58.23%,这是自上市以来公司营收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净利润为132.66亿元,同比增长92.16%。

  2023年以来,国内猪价呈现弱势走势,几乎所有上市猪企都陷入亏损中。不过,相比其他养猪企业,牧原的亏损幅度是比较少的,而且营收净利润双双增长,盈利能力上升。

  2023年一季报显示,牧原股份一季度营业收入241.98亿元,上年同期182.78亿元,同比增长32.3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1.98亿元,上年同期净亏损51.8亿元。

  猪价波动是生猪养猪产业的常态。养猪产业时常面临瘟疫、饲料、环保、土地、资金等诸多难题,几乎每隔4年就会经历一个“猪价周期”,一般都是这样的情况:猪肉价格下跌——养殖户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量减少——肉价再次上涨——养殖户倒过头来大量补栏——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剧增——猪肉价格再次下跌。

  “猪价周期”的背后,是一个高度散户化、供求波动剧烈的完全竞争市场。每轮“猪价周期”都会有很多家养猪企业被淘汰。所以,养猪产业的进入门槛并不低。

  猪价上涨时,万达、碧桂园、万科等房地产巨头都曾跨界进入养猪业。2014年,王健林宣布投入10亿元养30万头猪。结果,他发现养猪太花钱,“盖个猪场要几个亿,我们盖个五星级酒店才多少钱啊?”每10万头猪的投资额超过1亿元,还要考虑节节上涨的饲料、疫病防控和人工成本。最后,万达放弃养猪,理由是“养猪投资太大”“利润太低”。2018年,碧桂园公开招聘养猪专家,还成立了碧桂园农业控股有限公司,但至今没有公布其养猪进展。2020年猪价再次上涨,万科收购了一家养猪企业,开始跨界养猪。至今,万科也没有公布其养猪进展。

  牧原自1993年创立至今30年,穿越了一个又一个的“猪价周期”,一步步成为生猪养殖行业的龙头。这期间,秦英林也从一位不懂养猪的农村小伙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企业家。

  他还实现了最初的创业梦想:把中国典型的散户养猪模式升级为现代化养殖产业,走向集约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养猪生产管理可以精准到每头猪、每位员工、每台设备、每个猪舍,后台技术人员通过物联网云平台直接管理生产一线。养猪产业早已成为融合多门学科的高科技新型农业,进入门槛非常高。

  为什么牧原股份能穿越一个又一个的“猪价周期”,成为生猪养殖行业龙头?秦英林做对了哪些关键性决策?

  企业和企业家本人是“一体两面”的关系。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秦英林做出的3个关键决策中找到一些答案。

  专注养猪30年,秦英林始终坚持保证食品安全的底线,他从一开始就强调“养猪就是养良心”。牧原的猪肉也成了国内“放心猪肉”的代名词。

  2022年春节期间,第24届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前夕,北京市确定了221家点对点的生猪供应商,其中牧原旗下子公司就占了198家,接近90%,可见牧原猪肉是安全、绿色、营养的。

  为了确保质量始终如一,秦英林建立了“自育自繁自养”一体化经营模式,即自建养殖场,自配饲料、打疫苗、集中进行种猪的育种和扩繁、猪苗的培育、生猪育肥、屠宰等全部生产过程,并统一销售给终端消费者。

  这是典型的重资产运营模式。一体化的优点是,通过统一管控,提高疫情防控水平,确保出栏生猪的质量和食品安全,长期坚持可以建立竞争优势;但缺点是,短期内难以快速规模化,成本居高不下,企业资金压力大,抗周期性差。

  因为生猪养殖周期相对较长,而且几乎每隔4年就会有一轮周期,大规模养猪会面临两大难题:资金难题,保证足够的资金,做好前期投入和运营周转,用来购买种猪、购建猪舍、购买设备、饲料等;其次,在疫病防控、药品残留控制、育种技术等方面的技术难题。

  令人佩服的是,在循环往复的猪价周期中,秦英林很好地解决了资金和技术两大难题,并通过规模化不断降低一体化模式的成本,既保证了质量和食品安全可控,又能持续盈利。

  开始养猪之后,经过两年反复摸索,秦英林在1995年走通了养猪的整个流程。之后,他果断向银行150万引进1万头猪,正式开始大规模养猪。

  大规模养猪,最大的风险是疫病,这是秦英林高中第一次养猪时就学到的教训。所以,他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疫病净化,并通过技术创新做好生猪健康管理。

  基于之前的养殖和防疫病的经验,他自己摸索建立了一套隔离和防疫制度,规定除了饲养员,一般人不得靠近猪舍;去美国、法国等国家的养猪场和兽医站学习,回来给自己的员工做培训;坚持不用瘦肉精,用自己学过的营养学理论精心配制饲料,最终让猪一天能长一公斤肉;他自己研发了双曲砖拱结构猪舍、液体供料系统、自动化养猪饲喂设备技术、猪舍温度自动控制技术等,利用技术创新提高规模化养猪的质量。

  1999年,猪场存栏规模已经达到了10万头,第一次大规模养殖成功了。秦英林开始想办法扩大规模。

  2008年至2010年上半年,猪价周期走弱,猪价下跌,饲料成本上升,新希望在内的多数猪企陷入亏损,牧原公司却是“万红丛中一点绿”,少数赚钱的企业。2010年,牧原趁机扩大养殖规模。自2010年开始,牧原的生猪出栏量倍增,2010年出栏量为35.90万头,2014年达到185.90万头。

  规模扩大的结果是,牧原的毛利率持续高于行业平均水平。2011年度生猪养殖上市企业平均毛利率为22.14%,牧原达到37.77%;2012年度行业平均毛利率为11.34%,牧原为27.23%。

  2018年非洲猪瘟爆发,一体化经营的牧原通过技术在业内最早控制住猪瘟的影响,当年生猪出栏量达到1101.1万头。2020年,牧原卖出1800多万头猪,首次超过温氏成为中国最大的生猪养殖企业。2021年,牧原出栏生猪4026万头,为全球最大的生猪养殖企业。

  截至2023年6月,牧原的商品猪养殖完全成本低于15.55元/公斤,是上市猪企中唯一一家完全成本在16元/公斤以下的企业。

  全行业养猪成本普遍在每百公斤1200元,牧原可以做到每百公斤比行业成本低上100-150元,“别人亏钱时它能挣钱,别人挣小钱时它能挣大钱”。

  牧原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在三个关键时刻,秦英林都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情,最后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第一个关键时刻是2000年。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猪价下跌。为了降低成本、增加瘦肉率,行业内很多猪企都用了瘦肉精。但秦英林坚决不用瘦肉精。因此,牧原的养殖成本高于同行企业,卖价也高于同行企业。结果,牧原的生猪根本卖不掉,造成大量积压,亏损一天天增加。

  当时一个猪贩子找到秦英林:“我免费提供瘦肉精,你只管喂,我全部包销,收购价每公斤还涨3毛钱”。秦英林一口回绝,“不行,即使仪器检测不出来,我的良心也能检测出来!”这个拒绝让他每年少赚了200万元。

  为了提高竞争力,秦英林开始研究在不用瘦肉精的情况下,如何提高瘦肉产出率的健康养殖方法。他把养猪场搬到清澈的水源旁边,让猪喝纯净的泉水,让猪吃优质的小麦、豆粕。

  他亲自带领团队研发提高瘦肉率的大豆饲料,最终研发出独门的秘方饲料,大大降低了养殖成本,并开办了饲料厂,专门用来生产自己猪场的饲料,开始建立一体化经营模式。牧原的生猪瘦肉率不断上升,销量开始有了起色。2005年,牧原养猪厂每年出栏的生猪数达到20万头,秦英林个人资产超过了1亿。

  2006年,上海爆发了瘦肉精事件,不使用瘦肉精的牧原生猪引起了公众注意,《》还特意对秦英林做了专题报道。之后,绿色天然、瘦肉率高的牧原生猪一炮走红,中联肉食、天津宝迪、上海五丰等大型肉类食品公司纷纷成为牧原的客户。

  2007年,牧原生猪出口日本。日本企业向牧原签订了1000吨的采购合同。之后,美国、法国等欧美国家也相继向牧原采购生猪。2008年,牧原出口的生猪达到20万头,居全国第一。

  2009年2月,作为养殖业代表,44岁的秦英林受邀到中南海给《政府工作报告》建言献策。在会上,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提到秦英林的时候,还亲切地称他为“学士猪倌”。

  第二次考验是2006年。当时国有银行股改上市,国家对不良资产剥离处置。这意味着,牧原当时向银行借的2450万,只需要走一个流程就可以不用还了,这是国家政策允许的。当时很多人都认为,牧原正在扩张急需资本的时候,不用还几千万的,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儿。

  但秦英林坚持还这笔。他说,“国家有国家的政策,我有我的主张,银行打包处置,企业不用还,中央政府就得还,中央政府的钱从哪里来?都是纳税人的钱。如果再这样做下去,会乱了风气,使一些人心生幻想,从的第一天起就想着什么时候可以不还这笔,银行还敢吗?我们还敢存款吗?”

  当时公司副总劝他:“秦总,你还是仔细考虑一下,这不是一个小数目,我们养猪十几年没有挣这么多钱。”秦英林却说:“我坚信,总会有一年,我们会一年挣2000万。”

  秦英林并没有想到,坚持还款的这一行为,日后为牧原的发展壮大埋下了关键性伏笔。不过,在这之前,他还做了第三件难而正确的事情。

  2009年夏天,牧原所在的河南老家内乡县遭遇连续阴雨天气,田地的麦子无法及时收割,导致麦粒发芽了,根本卖不出去。农民们都很心急,一年的收成白忙活了,但又没有办法。为了帮农民卖芽麦,县长找到秦英林,问牧原的生猪吃不吃芽麦,能不能采购农民的芽麦。

  农村出身的秦英林真心想帮助农民解决问题,便向县长保证,牧原会按高于当年国家规定的正常收购价来收购芽麦,做成猪饲料。为此,他还向银行2亿多元,租赁场地,购置设备,雇佣人员。但是,当他把收购来的芽麦做成饲料喂猪。


B体育下载app